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省武汉市技术开发区)
一大波恐怖故事来袭!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民间鬼故事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省武汉市技术开发区)

2023-02-06 13:08:07 阅读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简称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并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央企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等。

中文名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理位置

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

别称

光谷

下辖地区

8个街道

面积

518.06平方公里

人口

39.6万(2012年)

电话区码

027

车牌代码

鄂A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

华中地区,湖北省

批准时间

1991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高新区

简介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东湖高新区规划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下辖8个街道(关东街、佛祖岭街、豹澥街、九峰街、花山街、左岭街、龙泉街、滨湖街),并建有8个专业园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园、光谷中心城)。 在产业体系上,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加快构建“两强带动、两新融合、抢抓未来”的“221”产业体系。聚焦“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着力补齐核心设备、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聚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搭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支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提升数字消费能级;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制定支持量子科技、脑科学、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培育政策,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2020年,东湖高新区GDP逆势增长5.1%,率先迈上2000亿元台阶,继续领跑武汉市。其中,GDP总量和增幅、工业投资总量和增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等7项指标均为全市第一。 “十四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聚力建设东湖科学城,全力打造创新光谷、富强光谷、美丽光谷“三个光谷”升级版,着力把光谷建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长江中游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区。展望2035年,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1]

产业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优势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就

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前景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湖北省、武汉市在全国较早进行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探索。1984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进行规划研究和筹建工作,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1991年,国务院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7月,国家科技部和外交部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APEC科技园区。

2001年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2001年7月6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武汉·中国光谷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在充分释放东湖地区积淀的巨大科教能量的基础上,推进持续创新,实现充分发展,在延伸产业链、壮大企业规模、培育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

发展历程

创始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出台了影响深远的“863”计划。在这一背景下,武汉于1988年成立了东湖高新区,并在3年后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借助东湖高新区宽松的氛围和优惠的政策,许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高新区办公司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楚天激光……这些如今光谷的明星企业,其起步之初都是带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背景。

这一点,与美国的硅谷有相同之处。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周围开始出现了一些中小型公司,而很多公司的领头人物就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这就是“硅谷”的雏形。东湖高新区也好,硅谷也罢,“产、学、研”一体化格局,是它们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进入新世纪,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产业在国内已经居于领跑者行列。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像硅谷那样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袖?偶然的一个契机,让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决策者们找到了灵感。

那是2000年3月,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京提交了一份《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提案。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敏锐地觉察到,此举对改变武汉经济结构、实现光电子行业一个新的跃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年5月,湖北省和武汉市一致确定:举全省之力,建好中国光谷。

在万众瞩目中,光谷闪亮登场——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也就是“中国光谷”。然而,一场意外的“寒流”正在袭来。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了大调整时期,世界主要光通信设备厂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许多光电子产业巨头纷纷收缩规模,减缓投资,这对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中国光谷来说,无疑影响巨大。刚刚起步的中国光谷,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创业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在光谷人看来,21世纪是光电子时代,光通信、激光技术等,将更加深刻地介入到百姓生活中。全球光电子产业的调整,市场格局重新“洗牌”,这对起步较晚的中国光谷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就这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寒冬之际,中国光谷审时度势,果断做出了继续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的战略决策,推出了一系列“大手笔”: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长飞公司大笔投资5.4亿元,扩建生产线;我国光通信领域的权威武汉邮科院,投资1.97亿元用于新型光通信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受此鼓舞,一大批跨国公司如阿尔卡特、惠普等,也纷纷来到光谷投资。

光谷的发展需要大企业、大投资的带动,同样也需要培养一些充满活力的小公司、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光谷未来发展的中坚。在研究国际一些知名的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后,中国光谷在吸引大企业进园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在了创业环境的建设上,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局部良好的小环境,使一些中小企业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让光谷成为培育大企业的摇篮。

为此,光谷陆续成立了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华中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7家,任何创业者只要有创业想法和可行项目,都可以来到“孵化器”办企业,由“孵化器”全力为他们提供资金、设施和手续代办等各种支持和服务,直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孵化器”降低了企业初创之际遇到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存活率,培育了一批成熟的企业家。仅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截至目前就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800多家,毕业企业500多家。

“很多创业者是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的,几年以后,他们是开着汽车出去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一位领导如是说。为大企业扩张提供空间,为小企业成长提供土壤,光谷靠两条腿走路,终于顺顺当当走出了全球光电子产业的低谷,走出了自己的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光谷基本上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这其中,光电子行业起到了“半壁江山”的支撑作用。

2007年,中国光谷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软件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挺过市场寒冬的中国光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由此也形成了更强的聚集效应,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四方才俊,纷纷涌到这里谋求新的发展机会。“智慧之光、财富之谷”,成为中国光谷的一个形象写照。

创新

2006年10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中国光谷是6个试点园区之一。世界一流的科技园标准是什么,中国光谷离它还有多远?光谷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把眼光瞄准了国际上那些“拔尖”的科技园——美国硅谷,聚集两成全球前100名高科技公司,几乎占全美GDP的4%,是科技创新与商业化的有机结合;英国剑桥,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家公司只有10多名员工,主要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日本筑波,聚集了日本27%的国家研究机构,突出科技研发。

这些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首屈一指的科技园,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突出技术创新。创新,是它们的发展之“魂”。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光谷人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2001年,光谷核心企业之一的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弥补国内空白,研制自己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曾通过外贸部门两次向外国政府申请进口许可,都没有得到西方国家批准。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就进口了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潜艇螺旋桨,使得潜艇噪声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西方反潜技术失败,引起西方国家极大恐慌。

知道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中数控进口该设备会“碰壁”了。因为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是具有超越经济价值意义的战略物质,就算你出再高的价格,西方国家也是断然不会卖给你的。

外国人不卖,拼尽全力也要自己搞出来!最终,华中数控自主研发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数控系统。2006年2月,我国第一台国产化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在南昌完成了最后的安装调试。

不仅仅是这一个项目:

2005年,烽火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跑得最快的光传输系统,该系统1秒钟内能传输1000部DVD,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

同样是烽火科技,在最近几年内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垄断;

2006年,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正式投入使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能将直径150毫米的光纤预制棒拉出2000公里长的一根光纤,打破了国外大公司技术封锁;

中国光谷里的海创电子、楚天激光等企业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奔月上得到应用。

提高

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光谷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光谷技术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2006年就达到2400项。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光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分工中,也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过渡。

大事记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1991年到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50多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在1988年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在各地已经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了21个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2001年9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提出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2006年10月,科技部出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高新区成为试点园区。

2007年4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基地、区域和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企业

1: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

2:光谷现代物流中心

3:北大青鸟(武汉光谷)授权培训中心

4:武汉光谷电子有限公司

5:武汉光谷新光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6:武汉东胡新技术开发区

7:武汉光谷OVE电子有限公司

8: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

9:武汉光谷鸿景科技

10:武汉光谷科技圆

11:武汉光谷科技城

12:中国光谷咨询空间网络有限公司

13:武汉阿托普软件有限公司

14:武汉市龙成电气设备厂

15:光谷国际有限公司

16:武汉光谷太阳城有限公司

最新工作

2012年2月5日,东湖高新区召开2012年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和要求,总结东湖高新区2011年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2年工作,动员高新区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开拓创新,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定位高新区的发展,勇于先行先试,全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旭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光清作2012年东湖高新区工作报告。

唐良智对高新区2011年的工作给予肯定,将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的成绩概括为:经济指标加速增长、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速形成、创新创业环境加速优化、辐射影响力加速提升。他指出东湖高新区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坚力量,要敢于善于突破,以超过以往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水平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质变。他希望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对国家使命感的认识,每位干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要有这种使命感意识。要形成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把想法和聪明才智用在推动事业发展上,团结是智慧、能力、水平,更是精神品质。

唐良智希望光谷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定位高新区的发展,勇于先行先试。他寄望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改革管理体制,在制度创新上勇于先行先试;巩固提升高新区的文化建设,继承发扬"对事公道、对人厚道、对企业服务周到"的传统,主动服务企业,从被动解题转为主动解难。

马旭明在讲话中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他指出高新区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增强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东湖高新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这项工作凝聚着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也是实现省市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马旭明指出高新区要找出不足,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下大气力增强创新引领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在规模经济发展中实现跨越,在全国高新区发展中争先进位。他要求高新区燃烧创新激情,弘扬干事文化,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张光清在报告中全面总结了东湖高新区2011年的工作,明确了2012年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张光清在报告中强调,2012年东湖高新区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示范区建设为中心,围绕"创新出品牌,经济上规模"的主要任务,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环境服务发展,促进经济质与量的跨越、产业园区与科技新城的融合,发展与民生的和谐,确保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2012年高新区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示范区建设和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坚持连片开发,推进科技园区与科技新城建设;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1年东湖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30。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8亿元,同比增长27。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5亿元,同比增2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33。87亿元,同比增长37。1%。

2012年东湖高新区力争实现企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增长31%以上;工业总产值4100亿元,增长28%;工业增加值1380亿元,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6亿元,增长20%,力争达到444亿元,增长25%;工业投资231亿,增长54%,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91亿元,增长42%;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但长春主持会议,委领导宋治平、李昌贤、夏亚民、关维强、沈烈风、孙茜雯、刘丹平、吴好平、强小哲、刘新,管委会机关各部门副处级以上干部,生物办领导,市直派出部门、街道办事处、直属国有企业班子成员参加。

2012年,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武汉光谷生物医药园建设集团董事长朱建斌会见了湖北伟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行,指出伟通人为开发区的地下管网作出了贡献

区位优势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城市武汉是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武汉境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密集,交通发达便利。在中国城市中其交通优势几乎无人可比,素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昌”的说法。足显其区位优势。武汉腹地广阔,居中以制。通过武汉,就可以控制整个华中市场。而且,武汉是生长在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江汉平原之上的,农业基础好,农业、矿业资源丰富。历史上,汉口就是有名的大都会。中国的各大商号、世界的各大银行都在武汉设有分店。

武汉商人自强自立,创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老字号,闻名于海内外,曾经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武汉在中国的历史上饰演着重要角色,楚文化所在地、湖广总督府、首义之区、武汉保卫战等,都说明武汉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直至新中国成立,国家也在武汉设立了大量的重工业项目,其工业基础雄厚。另外,武汉又是全国公认的三大科教中心之一,市内名校云集,科教实力领跑全国。武汉的这一切自然禀赋是得天独厚的,是令中国许多城市羡慕不已的。

相关政策

关于支持“硬核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 第一条本政策适用于在东湖高新区注册纳税,从事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的企业。积极支持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开放和示范应用。

第二条东湖高新区每年设立不低于5亿元的“硬核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硬核科技”产业专项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示范和产业集群发展。 第三条政策主要支持方向: (一)基础软件研发。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基础软件研发。 (二)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医疗等场景,支持脑科学、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认知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 (三)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电子、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消费电子以及量子通信、信息安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市场需求大的集成电路产品。先进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光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红外、激光半导体器件等特种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智能检测设备,IP及EDA软件。 本政策支持对象企业未做特殊说明的,均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3亿元以内的企业。 第四条支持“硬核科技”创业源头。对成立时间5年以内的“新四军”创业企业,企业或企业负责人拥有Ⅰ类知识产权,正常开展业务且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实缴注册资本的50%,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创业企业发展,连续3年给予企业年销售收入5%的奖励,同一企业每年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五条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在高新区开展投资。鼓励投资机构在高新区设立主要投资于区内“硬核科技”企业的基金,支持高新区国有投资平台、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基金的发起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按比例参与设立。对获得机构投资者股权投资的企业,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资助,同一企业每年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项目实际投资额(单个企业)在1000万元以上的机构,对管理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第六条支持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企业引进“高精尖缺”技术管理人才,对年度个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于8万元的人才,按每人最高不超过20万元给予支持,同一企业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理工类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招聘,对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别给予每人2万元、5万元和8万元的落户补助,同一企业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推动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对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且年度研发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经税务部门认定的研究开发费用,下同)的2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研发后补助;对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且年度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10%的企业,按照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的15%给予最高200万元的研发后补助;对主营业务收入在1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且年度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8%的企业,按照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的10%给予最高300万元的研发后补助。 第八条支持企业扩产发展。对购买用于研发生产的核心关键设备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实际投入的30%给予补贴,鼓励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同一企业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第九条择优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项目。对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人工智能应用项目,经评估后,按最高不超过实际投入资金30%的标准进行支持,单个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支持金额。 第十条支持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做大做强。对主营业务收入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或者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项目(不包括土地、建设等投入),按照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的方式,在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落户、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单个企业同一年度因本政策享受各类补贴、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同一企业因同样或类似原因可同时享受高新区多项政策时,按从高不重复原则落实。实施过程中,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冲突的,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为准。本政策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授权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负责解释和实施。[2]

本文标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省武汉市技术开发区) - 民间鬼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kb54.com/minjianguigushi/13504.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