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区(芜湖主城区西南部)
一大波恐怖故事来袭!鬼故事短篇超吓人

民间鬼故事 - 三山区(芜湖主城区西南部)

2023-01-21 08:26:22 阅读 :

三山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芜湖主城区西南部。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长江以南,芜湖市中部,里是进入皖南山区的要道之一。三山区西北部的 三山经济开发区是 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同时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步区。截至2015年,三山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是长江城市带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开放的窗口。

中文名

三山区

地理位置

芜湖市中部

面积

319.8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三山街道、保定街道、龙湖街道、高安街道、峨桥镇

政府驻地

龙湖大道丁村

邮政区码

241080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龙窝湖、响水涧、三华山、浮山

火车站

芜湖火车站

车牌代码

皖B

别称

三山

人口

20万(2012年)

电话区码

0553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人口

20万(2012年)

地方方言

吴语宣州片、江淮官话芜湖小片

行政区划

三山区位于芜湖市城区西南部,东邻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西南与繁昌接壤,北与无为县隔江相望。面积276.1平方千米,2006年常住人口14.59万人。2006年,三山区辖保定街道、龙湖街道、三山街道、峨桥镇,共有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三山街道  由原三山镇“撤镇建办”而设立,位于三山区中部,是三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繁昌县衔接,南峨桥镇接壤,西与龙湖街道相连,北与保定街道一桥相隔。面积40.5平方千米,人口29931人,10011户,辖6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数据,根据“三山区政府网”)

保定街道  位于芜湖西郊,北临长江,面积78.5平方千米。人口3.73万人,下辖9个村委会(联群村等),是由原繁昌县小洲乡和保定乡合并而成。(2006年数据,根据“芜湖新闻网”)

峨桥镇  位于芜湖市南部,总面积105平方千米,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2006年数据,根据“三山区政府网”)

历史沿革

三山境内发现商周时期多处人类遗址,如三山大神墩遗址,浮山珠墩船墩,新淮磨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证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2]

春秋战国时期,先人已在小铜山采铜、冶铜。汉末周瑜开筑保大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唐末大将孙端、台蒙戍守鲁港,为御敌,在鲁港河上建筑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复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运畅达,称为“金坞”。元末将军从一彪练兵于千军陵,遗“千军陵炮台”。明初小淮窑砖瓦驰运金陵,供葺造皇城,遐迩闻名。明代上中叶,三山老街建成,这时的三山,水路交通畅达,随之陆路官道连通,舟行日盛,商贾如云。后又设了邮亭、官驿、驿馆,多宿来往官绅,故有上马店下马店,接官亭的地名产生。后来,又相继修建了杨泗庙、文昌宫、城隍庙、三华禅院等寺庙,引来无数香客骚人。那时三山街已成为一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埠峨桥因峨溪河、漳河水运发达、船帮兴盛,“峨船子”、“小划子”往来频繁,促进了峨桥商埠的繁荣。

地处三江口之鲁港,为长江、漳河要津。文天祥督师鲁港,流芳百世;贾似道弃守鲁港,遗臭万年。元末,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于鲁港多次激战,使鲁港自明初后逐渐颓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财,又在鲁港始设“常关”,为明代六大税关之一,清代和民国继之。民国后二十余年,关税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鲁港常关自创关到裁撤共480年历史,记录了鲁港港航之繁荣,也写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泪。

三山区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设立芜湖市三山区,将马塘区的三山、保定2个街道和繁昌县的峨桥镇划归三山区管辖。三山区人民政府驻三华路。

2006年2月9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三山区,将繁昌县的原三山镇、峨桥镇划归三山区管辖,区政府驻三山镇三华路。

2006年,经市政府批准,三山区新设立保定、龙湖及三山街道办事处,保留峨桥镇,撤销三山镇。至4月4日,三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已顺利完成。

三山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为半山半圩,水抱山环、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时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境内襟江带湖,山青水秀。浮山、铜山、三华山常年郁郁葱葱。龙窝湖、漳河、峨溪河、响水涧、三山河碧波荡漾,堤岸绿树行行。这里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庄都可入诗入画。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鲁明放舟、峨溪烟柳等风景名胜给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陶醉的诗篇。如“孤村烟火三山隔,两县人家一水分。一片轻帆天际上,不知身在白鸥群。”就是对三山最概括的赞美。

交通

沿江(上海至武汉)高速公路、滁(滁州)黄(黄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宁(南京)铜(铜陵)铁路贯穿全区。芜湖市三环路也将三山大部分地区圈进,芜湖市区滨江大道将延伸至三山区龙窝湖附近,把三山与芜湖市中心连为一体,届时从市中心到三山将更为方便。

在建的芜湖长江二桥与三山区紧邻,长三角城际铁路复线也由境内通过,区内乡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城区新建华电大道、三山大道、龙湖大道均为高标准设计施工,建设中的芜湖(保定)电厂铁路专用线由峨桥直通江边。

再加上三山区拥有30公里长江岸线,具有水路运输得天独厚的优势,已建成海螺散货码头,在建的有东汇码头和中外运码头等。三山区交通干线可谓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自然资源

三山区

三山盛产铜、铁,境内遗存了采铜和冶铜遗址,现有的几家采矿业效益较好。

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江滨湖畔有汀洲湿地几万亩,保大圩、门楼圩有沃野平畴万余顷。还有外龙窝等滩涂芦洲绵延数十里。

三山区濒江临河,水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湖泊众多,龙窝湖最大,仰洼套、虬塘湖历史悠久,河流溪涧纵横交织,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响水涧、龙窝湖久有盛名。长江岸线达20多公里,漳河岸线近30公里,“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岸线又非常适合造船工业和建设深水港口。

沿江居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新鲜蔬菜除满足市区需要外,还供应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冷藏保鲜的蔬菜远销日本、韩国。有机蔬菜品种多,质量优,非常适合作为深加工原料。龙窝湖螃蟹品质优良。

发展规划

三山区

“十一五”期间,三山区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及长三角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辐射,把三山区打造成一个集电能生产基地、现代船舶制造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轻纺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新型现代化物流中心及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新城区。

经济发展。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其中华电120亿元、响水涧40亿元、经济开发区30亿元、船舶工业园20亿元,城区建设40亿元,其他10亿元。到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其中华电25亿元、经济开发区40亿元、船舶工业园20亿元、海螺10亿元、其他5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以上(当年价格),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的目标。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

社会事业。基础教育方面:努力巩固并提高“两基”的水平和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扩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确保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逐步达到99.9%。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与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需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大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教职工素质工程、布局调整工程”四项教育工程。经过5年努力,使全区教师学历达标,90%以上的教师专业对口,100%的教育管理干部经过专业培训,适当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紧缺学科的青年教师,从而使我区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1—2座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阶段的完全学校。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公共卫生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三山区医疗卫生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完善的组织、预案、队伍和应急保障制度。建立《三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预案》和《三山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100%。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中毒事件等题材应急演练工作。突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工作,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0.5万以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完成率100%。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文化体育方面:逐步完成一批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文化馆)、街道或镇(文化站)、社区或村(文化活动室)三级文化网络。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使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较高标准。适时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路径完好率达100%,并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不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使全民健身工程设施遍布全区。

可持续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保持平稳的低生育水平,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使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正常值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以内,关注人口安全,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合理利用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并保护好山、水、林、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企业的废气、废水要做到达标排放,取缔粘土砖,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利用华电粉煤灰、余热等资源,做好循环利用。做好响水涧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作为工业发电项目开发的同时,还要把它建设成一个观光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做好龙窝湖的保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三山。

经济

经济总量

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6.7亿元,建区以来年均增长28%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67.5亿元,增长50.9%;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32.3%;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10.1%;实现财政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3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8亿元,增长29.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8.9亿元,年均增长41.7%。三次产业比为13.1:65.2:21.7。

主要落户企业

新兴铸管项目:上市公司河北邯郸新兴铸管集团建设,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分3期5年建设,其中一期投资40亿元,建设60万吨铸管生产线、5万吨配套管件生产线和15万吨大型铸锻件,计划 2012年完成。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芜湖市建设精品铸管及管件基地和大型铸锻件铸锻中心。

集瑞联合重卡项目:由奇瑞汽车与中集集团共同建设重卡项目,注资12亿元,总投资6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卡车厂(即30万台LX1系列卡车/年的整车生产区和商品车停车场)、为卡车厂配套的变速箱厂和 车桥厂,项目分三期建设,总建设期6年,其中一期投资40亿元,已于2010年12月正式建成投产,首期设计年产3万台整车。

奇瑞重型机械项目:由奇瑞公司牵头建设工程车项目,分三大板块:1、高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农机具等农业机械;2、挖掘机、叉车、汽车起重机等工程机械;3、矿用车、水泥泵车等专用车。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一期用地1580亩,投入40亿元。

玉柴联合卡车发动机项目:由集瑞公司和广西玉柴集团合资建设,总投资25亿元,注资5亿元,一期总投资8亿元,建设年产5万台重型车用发动机生产线,已于2010年12月建成投产。二期建设年产10万台卡车发动机生产线。

恒安高档生活用纸项目: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新建年产3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国内著名“心相印”品牌)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达产后年产值35 亿元。

格力三山产业园项目: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计划总投资105亿元,占地面积3400亩,建设含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及关键零部件、冰箱、热水器、电子电器回收再利用、自动阀、电机、模块、产品研发测试中心等项目,预计建成后销售额达300亿元人民币,项目已建成投产。

双汇肉制品项目:河南双汇集团建设,总投资10亿元引进国际先进肉类加工技术和国外先进肉类加工设备,建设年屠宰分割200万头生猪、年产13万吨肉制品生产和区域物流、商业连锁、研发、检测、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约20亿元。

华润雪花啤酒项目:该项目由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20万吨啤酒生产项目和相关物流配套项目。

华电超超临界燃料发电项目:华东电力集团建设,总投资120亿元,一期投资53亿元,已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年发电66亿千瓦时。二期投资73亿元、新增2台100万千瓦机组的二期扩建工程筹备开工。

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国家电网公司建设,静态总投资37亿元,电站装机容量1000MW,电站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25万KW可逆混流式机组。2012年建成并网,年发电量17.62亿度。

新联造船项目:芜湖造船厂与奇瑞汽车合资建设,总投资22亿元。建设大型船台滑道三座,其中5万吨级船台滑道两座、3万吨级船台滑道一座。主要生产1-5万吨级液货船、2500-3500车位纯小汽车滚装船、5000-15000马力海洋石油工程辅助船等。

君华科技软磁非晶材料项目:君华科技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软磁非晶材料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0亿元。

圣罗纺织项目:宁波圣罗集团建设,总投资8亿元,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丝光纱线、丝光袜生产基地。

大瑞高等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由安徽大瑞橡胶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150万套高等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82元,增长15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

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三山区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国家 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带动下(三山经济开发区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起步区,其中包含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及长三角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辐射,把三山区打造成一个集电能生产基地、现代船舶制造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轻纺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新型现代化物流中心及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新城区。

教育

努力巩固并提高“两基”的水平和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扩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确保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逐步达到99.9%。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与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满足学龄前儿童入园需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经过5年努力,使全区教师学历达标,90%以上的教师专业对口,100%的教育管理干部经过专业培训,适当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紧缺学科的青年教师,从而使该区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1—2座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阶段的完全学校。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三山区学校

高等教育: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财经工业学校

高级中学:芜湖市三山中学、芜湖事达中学、芜湖市江南实验中学

初级中学:芜湖市第三十九中学、芜湖市第四十中学、芜湖市第四十一中学、芜湖市第四十二中学、芜湖市第四十三中学、芜湖市第四十六中学、芜湖市第四十八中学、芜湖市第四十九中学、芜湖市第五十中学

体育卫生

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使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较高标准。适时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路径完好率达100%,并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不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使全民健身工程设施遍布全区。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三山区医疗卫生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完善的组织、预案、队伍和应急保障制度。建立《三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预案》和《三山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100%。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中毒事件等题材应急演练工作。突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工作,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0.5万以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完成率100%。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文化艺术

历史文化

三山历史悠久、风景美丽,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名家骚客前来旅游观光,他们游流忘返,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抒发出超越历史高度、地域广度、生命长度的一系列感慨。

歌颂三山的第一首诗为《原道歌》,作者东周浮邱伯称巍峨的浮山为藏龙伏虎之地。谢眺、王安石、杨万里等名人也多有诗词歌咏三山。

诗仙李白来到铜山寺,饱览此间山水奇景,颇有留恋之意,乘兴挥毫,题下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举杯回午袖,扫尽五松山。” 的绝句。他还曾乘舟过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诗歌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 ,对三华山大加赞赏,这可能是关于“三山秋月”的最早写照。

清姚鼐游三华山留吟数篇,字字珠玉。明宋棠咏《螃蟹矶》“扬子江头古石矶,秋来却羡蟹螯肥,卷舒不及鸱夷子,安得垂伦钓夕晖。”让“蟹矶钓踪”始成一景。

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督修浮山寺,乾隆帝来浮山寺手植江白牡丹两株,赐名“隐玉寺”。那时的浮山古寺,晨钟暮鼓、佛号经声不绝,香火旺盛一时。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练》、《浮丘丹井》等诗,虽为状物写景,实为托景抒情,传承着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于是,自明初中顺大夫严允谐作《三山秋月》始,同题诗作不断,代不乏人。诗为心声,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浓浓的乡情。

明?程梦斗作三山《八景记》云:山川非俊杰不显,俊杰非地灵不生。居畔三山,迢递江干,虎踞龙蟠……

明涂溪杨氏宗臣等五君联袂登浮丘山,吟诗唱和,步本译韵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览胜,诗书流云,文风代远,蔚启人闻。”清乾隆年间,本邑学博谢淋潜斋邀户部尚书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叶山等人同游三华山,分字吟对,互有唱和,遗诗十余首,开三华文人述宴之先河,扬三山文明风气之先声。

清末民初三山文风亦盛,他们还创办了“三山公学堂”,教于乡里。清末废科举之际,读书人不再孜孜于科考之事,便结社吟诗,以陶冶性情,增进学业。此时,三山九莲诗社于九莲庵内诞生,首聚者九人。他们定期聚会,共论诗文,后发展到几十人,著作颇多,惜多不存。

文化建设

三山地区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如今习诗赋韵者不下百人。既有诗词进校园,儿童吟诗诵古文,兴致蔚然;也有老年学校兴起,腰鼓队、秧歌队燕舞流莺。诗词学会引耋耋学吟,时闻笑声朗朗,吟语轻轻。三山习书学画者不乏其人,经常有书画展,让人流连,更有儿童书画展,悦目赏心。这里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农民象棋节每年在湖滨公园举行,“农民象棋之乡”名闻有年。逐步完成一批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文化馆)、街道或镇(文化站)、社区或村(文化活动室)三级文化网络。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古老的“三华庙会”于今也推陈出新,演绎成一方风俗。春节穿龙灯,端午赛龙舟热闹非凡。古镇峨桥依托国际茶城,茶博会、茶文化、书画展、品茶、咏茶、歌咏会经常举行,茶韵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桥饮茶香,写茶诗,登浮丘山吟胜,游铜山寺赏景,到龙窝湖荡舟,听渔歌唱晚,逛“三华庙会”,已成为芜湖人的时尚。

诗意三山

三华山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寻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李白(唐)

“草青云碧接孱颜,一经深林记共攀,步屧只为前两岁,停舟仍在上三山。空岩松响含风急,春尽花枝著雨殷。寄语闭门千帙畔,梦魂曾否到江关。”——姚鼐(清,《又寄方值德之》)

“谁能参天工,扛此清霄笔”;“三峰天外落,古寺逼澄江,山色六朝剩,钟声长夜撞。”;“携手同行半日闲,卧游翻笑频年拙。云霞滃涌足底生,星斗历落怀中撷,俯瞰江流信步归,夕阳欲下灯明灭。”——张星焕(清)

“临绝登山眺,心舒景入眸,江河多壮阔,一泻向东流”——黄刚泽

铜山

“浮邱西列,锦帷翠帐重重;铜阙东开,胜景迭迭”——前人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举杯回午袖,扫尽五松山。”——李白(唐)

“杯渡禅师,不知其姓名,尝乘木杯渡河,故此为名”——高僧杯渡(南北朝)

“偶来古寺净无尘,杯渡禅师几渡人!多年不见频伽鸟,百岁长留丹桂根。”——姚觉庐(清末民初)

浮山

“山高三百仞,周环四十里,有浮邱洞、石坛、丹井、龙池,相传龙潜于此。又有锁虎石、观音岩,仙人浮邱公隐处也。山顶有资圣院,旧名浮邱院。明正统五年,僧佛贞建。”——张志(《图经》)

“浮邱山,世传为浮邱烧丹处,草木蒙茏,岩壑窈冥,环匝四十余里。山产茶,岁可数千钟,近日士民烘焙得法,谓之炒青。品味精美,不在松萝龙井之下。但其利尽布于四方,每谷雨时,四方之人,提筐携篓,鳞集场市,笼之以去,而士民消渴,反不得其七 碗 之用,所谓笠家露顶,屐家赤脚,此贫而遇者也。”——邑人王焞云

螃蟹矶

“杨子江头古石矶,秋来却羡蟹鳌肥,卷舒不及鸱夷子,安得垂纶钓夕晖”——宋棠(明)

“楚水吴山问落星,石田深处理丝纶,鳌擎巨浪撑王屋,足据横波壮帝城,几度棹歌催晓日,数声渔笛薄残云,芦花夜月任竿冷,风景依稀似富春。”——杨宗臣(明)

三山矶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烟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宋,《三山矶》)

“檐影荫游鱼,江声鸇崖竹,云帆天外去,龙刹空中矗,霞明晚渡红,草暖晴沙绿。澄波见归鸟,纷霭迷飞鹜。有时雪浪吹,玉马争追逐。青霄皓月满,琉璃莹极目。”——徐迪(宋)

“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芦挥麈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杨万里(南宋)

“东风漠漠水沄沄 ,花柳沿村春事殷。泊久鱼樵来作市,心闲麋鹿渐同群。自怜失脚趋尘土,长恐归期负海云。正忆山中诗酒伴,石门延望几斜曛”。——王阳明(明,《阻风二首》其一)

“天高双橹慕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悠应与客愁穹。”——王阳明(《三山晚眺》)

“避地三山上,聊家万壑中。里名函谷口,人有太皇风。三面重冈匝,南流一线通。”——王焞云(明)

“江路阻归人,三山引游屐。”“涛惊松风吹,林披竹翠滴。亭高瞰澄江,景入射古壁。流连山阿中,延赏倏已夕。心暇动遐思,旷观淡尘役。咏归忘客愁,快酌秋月白。”——古传诲(清)

“澄江日夕净,归鸟投前浦。明霞散沦漪,轻飙淡容与。南临春谷溪,北眺濡须坞。何处是三山,沙头驻鸣橹。”——王士正(清,《三山矶》)

“风顺船矢直,风逆船弓旋。三山正当面,江路故回还。树色沐朝雨,岚光浮霁川。蛾眉镜中秀,华旒天外鲜。贪胜不厌久,会心谁与传。天为草草客,赐以区区缘。欹枕日过午,流览如小年。” ——朱滋年(清,《逆风行三山,登江中孤屿韵》)

三山河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南朝,《晚登三山》)

“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杜牧(唐)

“湖平幽经远,船泊夜灯微。” ——张乔

“昨夜暑雨暴,高低或成谷。”——杨杰

“孤岑突兀俯招提,极目澄江匹练低。”——邓一儒

“春雨如有情,留客住乡县。逶迤三日行,故山了不见。雾重绉吴榖,波翻碎越练。弥楫傍中洲,江花绣芳甸。良知敦古欢,密疑畅清宴。出门指危矶,怀古泪如霰。耿耿清南忠,日夜流不变。”——朱滋年君(《用小谢登三山还京邑韵》)

“家在澄江接远“瞑后三山生紫烟,寥寥古驿闭江天。铎声偏恼离人梦,夜半风吹到客船。”——顾起元(明,《听邮亭铎》)

“时人不识五矶头,浪泊蔡洼舶舸流”。“晨曦背去千人揖,夜搒归来万灯浮。”——朱善芳(明)

“家在澄江接远汀,好山不断隔江青,藏云小阁闲曾到,护寺疏篱汩屡经。绝壁依松声谡谡,修廊荫竹影亭亭。清游偕从来嘉客,未信开山石果灵”——谢泳(清)

龙窝湖

“渚岸芦花,堤畔绿柳,农舍望湖,一水菱藕。须晴日,看波光粼粼,白帆悠悠,鸥雁阵阵,鹭凫潜游,渔舟唱晚,美不胜收”——佚名

“缥缈烟霞水吻天,夹河巨坝卧江边。长堤翠柳浮春意,古岸红楼听燕喧。十里荷塘芳村落,满湖菱藕兆丰年。轻舟棹浪夕阳里,回荡渔歌伴管弦”——姚士权

“傍江兀立驭龙窝,吐雾吞云战水魔。一吼安澜三丈涌,浪花飞雪荡金波”——梁志成

“大江滚滚卷洪峰,万里长堤拍浪空。水患灾害成往事,纵横大闸锁蛟龙”——桂林

名人

生于斯长于斯的江东才俊、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从这里的“三华古道”上走了出去,于无声处撞击着时代的强音,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幻灭与成功,辉煌与湮灭,赋予三山一方热土上吴楚文化的特有内涵。

姚孟景、姚孟昱昆玉联芳,兹前蜚英黉校、含华艺圃者济济林林。还有众多雅士名家,令人称道:如晚清有进士姚楷和兄弟双拔贡的姚琢如,姚浩如。还有鲁寿祁,佘霄峰,桂一棵,姚彩錡等古代名人,为家乡争光添彩。

建国前后的名流,有史学权威姚薇元,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历史初探》等书,并参与创办了《新光》月刊。塾馆又以邓则先及邓化南最负盛名。邓则先不仅学养深厚,县人受教者颇不乏人,而且诗词隽逸,尤烩人口。

另外还有武汉中华大学法学学士杨彩清,国学大师谢鸣轩,著名医生姚化东、叶午庄,科技英才吴永和、张笃周,书画名流邓晶瑜、古绪华,诗坛高手俞乃蕴、刘表位,知名学者赵其钧、何庆善,三山区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彭晓林,旅美博士胡国俊,国家体育运动健将查全玉,“一门四才子”的陈忠实兄弟四博士、硕士,延安中共中央管理局甲级模范工作者俞时模,全国劳模葛世玉、张子房、屠家祥,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之一、一等军功荣立者吴荣春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三山人,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文明,使三山人杰地灵,千古流芳。

旅游

三山区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境内有海拔436m,方圆18km的浮山,曾名隐玉山,浮山主巅世传为浮邱公炼丹处,山上有库、洞、树、泉、碑、刹等名胜古迹,大诗人李白也在此留下了墨宝。

位于区中央的三华山曾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唐肃宋至德年间新罗王子在前往九华山前曾在此做过道场,建立寺庙,气势恢宏。

境内铜山,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唐代名人孙之兴赞曰:“峨峨碧棱,巉巉青壁,岿岌娆屼,下削乍平,左翼龙骧,石磐虎距,西拓浮邱财扪天心,北带长江治如银海,询足以壮吴楚之地势也”,山内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如建立于唐朝初年的铜山寺,李白诗云:“我爱铜山寺,千年未拟还”,以及铜山寺傍的“涌珠泉”、神仙洞和千年银杏等。

境内有面积达700公顷(1.05万亩)的龙窝湖,环湖可供开发的区域面积近80平方公里,区域内及周边优质水体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景观,成为龙湖独特的资源。

区内现仍有众多文化遗迹,如接官亭、战国古矿坑、商周文化遗址、明代陶窑遗址、文昌宫、城隍庙等。

本文标题:三山区(芜湖主城区西南部) - 民间鬼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kb54.com/minjianguigushi/11433.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